参考消息网10月2日报道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8日报道互联网股票配资网,参与中国航天工程的科学家说,其航天产业正在悄悄进行一场可能带来重大改变的制造革命,也许会像生产汽车那样高效制造火箭和卫星。
报道称,经过结构性改革,中国国有航天产业正在采用被称为“总装拉动”的制造模式,这种模式的灵感来自汽车产业精简高效的生产原则。
这个刚刚出现的模式旨在大规模为航天系统进行生产,这个模式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稳定,成本更低,灵活性更高。
据报道,研究人员说,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航天活动预计会出现指数式增长,到2045年,每年发射入轨的有效载荷达到17万吨,因此,掌握可扩展航天制造的国家将主导未来。
传统航天制造是一种“推动”模式:根据预测和时间表生产组件,经常导致错配、延迟和库存积压。新的“拉动”模式颠覆了这个逻辑。由总装部门只在需要的时候从上游供应商那里“拉来”组件,并且严格按照要求的数量。
报道称,丰田20世纪中叶在其著名的丰田生产模式中率先使用拉动式生产。利用“看板”等工具,每个工作站都只按照需要从上一步“拉来”零件,减少浪费,降低库存并提高效率。这种方法变成了全世界精简高效制造的基础。
中国的航天产业现在把这种零库存、需求驱动的逻辑用到火箭和卫星上,每个阶段都只在下游阶段发出需求信号时触发。由此产生的是一个紧凑的、反应迅速的供应链。
报道称,的王国庆领导的团队在《机械工程学报》今年7月刊登的论文中写道:“这代表了现有制造模式系统性和颠覆性的转变。”
王国庆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和宇航制造工程领域专家。
几十年来,航天器大多都是手工制造的杰作,每一枚火箭或卫星都是精工细作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但随着对卫星星座、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等需求的激增,传统方法已经无法胜任。
据报道,王国庆和他的同事们说,中国的航天计划也从“独一无二”进化到同时平衡开发和生产几个型号——可靠地批量生产。他们说,今天的世界正在进入高频率发射运营和大规模互联网星座建设的“规模化定制生产时代”,要求可重复和有弹性的生产。
中国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国家。王国庆的团队写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计划已经发射了超过7000颗卫星,“展示了工业规模航天生产令人震惊的力量”。
但与由一家企业主导的美国不同,中国的方法被描述为更依赖网络协同,在国家战略中协调国家企业、研究所和私营供应商。
报道称,随着中国航天发射最近几个月加快速度,这场改革正在发挥效力。(编译/杨新鹏)
盛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